至於香港,一方面沒有製造業,出港的幾乎全是轉運,不像台灣還有近一半是台灣生產的貨;另一方面,轉口貨源三千五百億美元中,62%來自中國,而來自其他國家的38%,其中七成也是轉口到中國,所以全部轉口貨九成直接和中國相關。可見香港存在價值全在做為南中國門戶,沒有中國因素,就沒有今天的香港。
馬蕭可說三通後台灣來自中國貨可以大幅增加,在中國建港瘋的現實上這難乎其難。
1998年擴港的上海貨櫃吞吐量第一次闖進世界10大,這時香港便從第一首度退居第二,到了深圳港蓋好2001年從世界十名外躍升到第八,香港便遭遇到了戰後第一次的負成長。上海洋山港蓋好後,2007年香港世界第二大港位子更讓給了上海,今年還免不了進一步被深圳趕過。不只如此,如今東莞、廈門又開始建深水碼頭,廈門在2000到2006年短短時間內,吞吐量從100萬TUE上升到400萬,預計到2010年是1000萬,未來,香港壓力是愈來愈重了。至於同樣被馬蕭崇拜的釜山,也在洋山港竄起後,2006年首度負成長,排名也從三掉到目前第五。



三通好光景不會長
事實上從中國透過境外轉運來高雄中轉的,在2000年前雖有成長但近年逐年衰退,2004到2006年分別是67、66、62萬TEU,這清楚說明,當年亞太營運中心縱使成功,賺三通轉運的錢也只有五年好光景,不是什麼百年大計。高港在2000年後雖成長率緩慢但並未像香港、釜山有過負成長,靠的是來自中國以外地區所增貨源補足中國方面的減少,未來大勢仍將如此。
看了這些數字的變化後李光耀還會羨慕「比新加坡更接近中國」的地理位置嗎?過去新加坡港口世界排名長年第二,但在2000年後,成長率反而一直領先更接近中國的香港、高雄,三港成長率年平均是:6.4%╱4.6%╱4.5%,2004年新加坡終於成為第一大港。
不過看來不管現實的數字是什麼,馬蕭靠三通來經營亞太海運中心,亞太海運中心的夢是會永遠不受干擾地做下去的—畢竟總是有夢最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v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