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是怎樣教育你的?你的父母又是怎樣教育你的?

你的家庭成員又說過或者做過怎樣地,影響你的話或者事呢?

而當你做了父母,你又是怎樣地教育和影響著你的孩子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富豪們是怎樣受到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的,他們又是怎樣做的:

  第一條:凡事忍耐

  人物:俞敏洪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裡講過一個關於撿磚頭的故事。俞敏洪的父親是個木工,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瓦撿回來,有時候父親在路上走,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放在籃子裡帶回家。

  久而久之,家裡的院子就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直到有一天,俞敏洪的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開始左右測量,開溝挖槽,和泥砌牆,用那堆亂磚左拼右湊,建成了一個讓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

  當時俞敏洪只覺得父親一個人就蓋了一間房子,很了不起。長大後,俞敏洪才從一塊磚頭到一堆磚頭,最後變成一間小房子中體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奧秘。

  「一塊磚沒有什麼用,一堆磚也沒有什麼用,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也是一堆廢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磚頭,夢想也沒法實現。」

  家裡窮得揭不開鍋的時候,依然能積攢足夠的磚頭來造心中的房子,撿磚頭的精神後來就成為俞敏洪做事的指導思


人物:王永慶
  王永慶說:「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長遠。

  王雪紅是王永慶的三女兒,頂著「經營之神的女兒」的頭銜,王雪紅卻堅持不靠家庭,獨立創業,唯一的經濟支持來自於母親送給她的一套房子,靠著用它抵押貸款來的500萬新台幣(合100多萬人民幣),王雪紅創辦了威盛集團。

  不過,王雪紅承認,每天三點鐘起床,做毛巾操、寫文章的父親,親身展現凡事要有毅力、有原則,對她的影響很大。父母最常給她的教誨就是「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長遠。

  現在王雪紅也有晨跑的習慣,每天堅持5點半起床,風雨不改,即使出差生病也無例外。王雪紅解釋說:「神一直告訴我,懶惰的人會很苦,你如果再睡,你的『糧倉』就要被別人搶光了。」

  王雪紅正是靠著這股認真、堅持的勁頭,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全球三大芯片商之一,她本人也被封上「科技第一女創業家」的稱號。

  2001年,威盛遇到來自於英特爾的專利侵權訴訟,王雪紅始終不肯低頭,最終兩年後威盛和英特爾達成了十年的交互授權協議。

  王雪紅在國外讀高中的時候,王永慶每一兩個星期就會給她寫一封信,雖然那時候王雪紅覺得爸爸的字又草,寫得又深,實在很難理解,但王雪紅把每一封信都細心保存,幾年前重新翻過,有很多啟發。

  有時候,不用文字表達,父母的身體力行也能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條:獨立人格

第二條:獨立人格

  人物:李嘉誠
  李嘉誠家規:教育孩子應該培養他們獨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愛嬌生慣養,這與有多少家財沒有關係。

  「您有兩個兒子,我也有兩個。您是怎麼管理他們的?」在長江商學院組織的30多位內地企業家拜會李嘉誠的活動上,鼎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這樣向李嘉誠發問。李嘉誠的回答是:「應該讓孩子吃些苦,讓他們知道窮人是怎麼生活的。」

  李嘉誠堅持認為,教育孩子應該培養他們獨立的意志品格,不能溺愛嬌生慣養,這與有多少家財沒有關係。

  所以當李澤鉅、李澤楷兩兄弟去美國斯坦福讀書期間,李嘉誠只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有誰能想到,現在人稱「小巨人」的李澤楷當年還曾經在麥當勞賣過漢堡,在高爾夫球場做過球僮,甚至背高爾夫球棒時曾弄傷了肩胛骨,直至現在傷患還會時常發作。

  李嘉誠為了讓兒子從小就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做生意需要不停地召開會議,依靠很多人的幫助。所以,他很早就讓兩個兒子旁聽公司的董事會。

   他認為富家子弟就好像溫室的花朵,根基不穩,經不起風吹。李嘉誠將自己的艱難創業比喻成在岩石夾縫中生長壯大的小樹。他說,根基不穩的植物,在外界的壓力 下,不易存活,而夾縫中的小樹,卻能傲立風霜而不倒。因此,他絕不放縱自己的兩個兒子,他希望,兒子能夠自強自立,獨立面對打擊,面對困境。

 人物:羅斯福

  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他反對孩子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大兒子詹姆斯20歲去歐洲旅行,臨行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後打電報向父親求援。父親回電話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

  人物:南存輝

  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至今還記得,他13歲中學畢業的那一年,父親帶著他去大街上修鞋,忙的時候經常加班到凌晨兩三點,早上五六點鐘就要起床,再加上當時的南存輝臉皮薄,覺得不好意思。

  他向父親提出想回到農村,即使在農村的時候也可以很輕鬆,睡到晚上也就扣點工分。但父親堅持不同意。一個寒冷的冬天,南存輝不小心將補鞋的錐子深深地扎進手指,他咬牙拔出錐子,用片破紙包上傷口,堅持為客人補好鞋。

  在修鞋的那幾年裡,南存輝培養起了自己的競爭意識。他每天賺的錢都比同行多,因為他速度快,修鞋的質量也更可靠。

  後來南存輝在21歲那年開始創業時,也正是修鞋時看中質量的觀念,讓他在低壓電器開關闖出了一片天地。

  2007年,南存輝在美國讀書的兒子就要畢業了,有一天祖孫三代人坐在一起討論。南存輝堅決地要求兒子畢業後不準到正泰工作,應該去外面闖蕩。這時,父親說話了,「讓他出去幹,或者回公司干都行。」

   南存輝反問父親,「那當年,為什麼你不准我回到更舒適的農村呢?」雖然當年在城裡修鞋的南存輝也有些不情願,但生活教育了他,「我的兒子也不能給他輕鬆的 環境。」所以,每個假期兒子回溫州,南存輝都要求兒子隱姓埋名,換上工作服到正泰公司的車間打工,和工人同吃同工作。

  「千萬不能因為自己賺了錢,就讓兒子輕鬆地過活」,南存輝說父母給予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聰明的腦袋,明亮的眼睛和勤勞的雙手。


第三條:勤儉節約

  人物:洛克菲勒

   世界上第一個億萬富豪洛克菲勒的節儉更是離譜。他經常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們勤儉節約,每當家裡收到包裹,他總是把包裹紙和繩子保存起來。為了讓孩子們學會 相互謙讓,只買一輛自行車給4個孩子。小約翰長大後不好意思地承認說,自己在8歲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為他在家裡最小,前面3個都是女孩。

  人物:王永慶  

「台塑大王」王永慶對子女的教育是嚴格出名的。兒女們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富裕,王永慶給的學費、生活費是剛剛好。因為覺得打電話太貴,王永慶和兒女溝通都是寫信,從來不打電話。兒女回信,還要報告花了哪些錢,連買條牙膏也寫上去。

  人物:周福仁

  周福仁說:貧困是資本,而不是障礙。

  在地圖上看,海城位於遼寧省南部,遼河下游左岸,遼東半島北端,市內有平原,適宜農業發展;市內也有礦山,但在開採之前,對填飽人們的肚子沒有任何作用。

  西洋集團董事長周福仁就生在這個偏遠山區裡,父母沒有文化,把對子女的要求寫在條條框框裡是不可能的,因此,周福仁小時候所受的教導都是自然形成的,正所謂「因地制宜」。

  周福仁在家排行老二,兄弟姐妹四人。在周福仁10歲時,父親溘然辭世,家裡只有母親一個人出工幹活,缺少了勞動力,生活更是窘迫。

  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全國都是低銷量,吃糧食的時候很少,平時都是把玉米稈碾碎了,摻上棒子面吃。周福仁當時正在讀小學,經常餓的走不動路,在村裡總是能聽見小孩子餓的哭聲。

   等到周福仁十七八歲的時候,早已經下地干活了。當時還是缺少糧食,主要的口糧是「菜糰子」,蘿蔔纓子、白菜幫子剁碎,攥在一起,表面上糊些面,下鍋蒸熟, 這種菜糰子在周福仁看來「非常難吃」。做菜糰子時,鍋裡會熬些粥,也是水多米少。吃飯的時候周福仁經常說:「粥分我多少我吃多少,菜糰子我就不吃了。」因 此,經常被家人責罵:窮人家生了個富人。

  到了1974年,周福仁22歲,他已經是村裡的生產隊長,當時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7塊錢,整個村子十分之一人口外流。

  周福仁就生在這樣一個貧困山村的貧困家庭裡,然而,從小受到的教育卻很嚴格,父母期望子女有所作為,稍有錯誤就棍棒相加。周福仁對此這樣評論:生活標準不高,但要求很高。

  周福仁小時候很淘氣,那段餓肚子的時光過去之後,能吃飽飯了。周福仁經常活蹦亂跳的出去,爬樹、掏鳥窩。當時那個村子裡剛剛出現蘋果樹,這便成了周福仁淘氣的主要目標,老想伺機偷個蘋果。在外面調皮之後,經常被人家找上家門,少不了又挨母親一頓打。

  無論是小時候挨的打還是長大後受的責罵,周福仁都記憶深刻,他甚至說,如果我沒有那種家庭出身,就沒有我今天。因為貧困已經成為他的資本,而不是他的障礙。就像他經常和員工說的:我現在什麼苦都能吃。

  東三省的冬天可不饒人,沒有禦寒的衣服,但周福仁照樣還得走路上學;小時候去打柴,100多斤柴都用腦袋頂回來,周福仁現在依舊唸唸不忘地說,現在個子不高,肯定和那段經歷有關係。他就是在那種環境裡成長起來的,現在或許也苦也累,但終究比以前好多了。

  周福仁經常和子女講這些事情,他也自信地認為自己的孩子肯定比在城市里長大的能吃苦,因為他們也是生在農村,小時候也幹過活,也經歷過山區裡不易的生活。

  對於孩子,周福仁認為,只要語言上加以引導,他們就會做的很好。而他小時候父母卻是不講道理的,只是打,周福仁悄悄改進了這一方式。

   但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周福仁節儉的習慣卻沒有改變。他出差從來都是坐經濟艙,而不去做頭等艙、公務艙。他的部下經常對他說,現在住宿、坐飛機、開車,都 要選擇和自己身份一致的,這並不是浪費。但周福仁的回答是:現在不管怎樣,都比以前好多了,額外的花銷沒必要。他心裡想的是:一定要為子女、為員工做一個 榜樣。

第四條:用心做事

  人物:曹德旺

  曹德旺說: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閩劇有這樣一段:晚清時期,福建省福清市有個曹員外,家底殷實,但很是小氣。曹員外被刻畫成這樣一個人物:重男輕女、嫌貧愛富。這段歷史不是虛構的,劇中的曹員外就是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曾祖父。

  曹家最終還是沒落了,曹父開始變得厭世。每天喝一兩毛錢的地瓜燒,喝得醉醺醺的,絮絮叨叨地給曹德旺講述他做生意、做人的過程。

  曹父很嚴厲,在日本11年的生活給他影響很大,他也以此教訓曹德旺:18歲以前不能留頭髮,不能留鬍子,更不能喝酒;吃飯的時候不准說話,有什麼話吃完飯再說。

  有一句話,曹德旺曾經苦苦思索:用心做事,有多少心做多少事。曹父對曹德旺說:當你悟透這個道理的時候,我不在了。現在,曹德旺承認了這一點。當時,喝醉了的父親說了20幾個「心」: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小時候得到的這些教導已成為曹德旺的財富,然而,每每提及父親,他總會說:我很恨我父親。他尊敬的是自己的母親。小時候,因為調皮,他經常被父親毒打,在 這個時候,母親就出來幫他。雖然父親給了他很多啟發、很多知識,但手段太強硬。曹德旺一直認為孩子成長的時候,一切都是天意,打也沒用。性格柔和的母親成 了曹德旺的依賴,他認為自己做生意受父親影響,而做人則是受母親影響。

  曹德旺現在已是兩子一女的父親,長子曹暉,現年37歲,最小的孩子也已經28歲。身為人父,曹德旺覺得自己「嚴重失職」。原因有二:在有了孩子之後,為了養家餬口,四處奔波,根本無力顧及孩子;另外,父親對他的教育無法支撐他對子女的教育。

  父親固然也曾留下不少教誨,譬如「有多少心做多少事」。然而,這些無法傳承給子女。發生在曹德旺身上最平常的情景是:我回家他們都睡覺了;我走了,他們還沒起來。

  不過,這位自認為「不合格」的父親談起自己的子女時還是頗為欣慰:他們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不嫖娼,如果不告訴你他是曹德旺的孩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富家子弟。

  曹德旺信佛,他認為這是佛祖對他的報應。「好人有好報」是信佛的人經常提及的,如果撇開這個迷信,曹德旺認為是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了榜樣。

  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孩子立過規矩,而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空間。曹德旺說:我只限定不准吸毒,別的無所謂。

  在孩子八九歲時,曹德旺開始給他們講這些問題,書該怎麼讀,你們自己選擇;或讀或不讀,你們也自己選擇;但有一樣,吸毒是絕對不行的。他這些做法,繼承了母親的個性,結果還是讓他滿意的:孩子們看我那麼辛苦,他們也理解。

  等到孩子出國求學的時候,因為福清市在國外有很多幫派,互相之間難免爭鬥。送長子曹暉上飛機時,曹德旺叮囑兒子:我們是做生意的,不管他們是哪一幫、哪一派,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不管。這些曹暉做到了,學成歸來。

  現在已到了家族企業傳承的時候了,曹德旺依然沒有為兒子定下規矩,但他也有自己的願望:企業家很想賺錢,但不是以賺錢為主。如果我的孩子是這樣的,我將非常滿足。

  雖然沒有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責罵、毒打,曹德旺認為自己的行動教育了孩子。早起晚歸、省吃儉用、仁慈關愛、負責任,他希望曹家的子女都能如此。

第五條:不斷學習

  人物:劉永好

  劉永好說:不斷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

  雖然雙親去世較早,但回想起幼年時父親母親對自己和兄弟姐妹們的教導來,新希望(20.65,-0.75,-3.50%)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眼中充滿了無限的深情,在他看來,父母親的影響為自己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人生基礎。

  劉永好的父親出身貧寒,學生時期非常努力地讀書,抗戰時又義無反顧地冒著生命危險參加地下黨,解放後一直在政府相關的技術部門工作。他的一生有著很大的抱負,他總是跟劉永好兄弟講要不畏困難,敢於去闖,還要有社會責任感。

   如果不是父親當年敢闖才會贏的教誨,也許就不會有劉氏兄弟後來砸鍋賣鐵的創業了。1982年,那個時候商人還被稱為個體戶,是個很容易被人看低的職業。那 年之前,劉氏兄弟大哥永言在成都906廠計算機所,二哥永行從事電子設備的設計維修工作,老三永美在縣城的農業局當幹部,而老四劉永好則在四川省機械工業 管理幹部學校當教師。

  就在 那一年,四個兄弟摔碎了「鐵飯碗」,賣掉了手錶、自行車、黑白電視等「奢侈品」,在人們不屑的眼光中做起「萬元戶」的夢。剛開始的時候,在市集賣雞的劉永 好甚至害怕遇見自己的學生,不過已無退路的他還是硬著頭皮幹了下來。後來的創業道路也並不平坦,甚至曾經到了哥兒四個要一塊跳岷江的絕境,但劉氏兄弟最終 還是像父親所說的那樣不畏困難,繼續了自己的選擇。

  劉永好有一個秘書班子,專門為他蒐集各種信息,對於一個有很大規模的企業來說,緊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而作為企業領袖應該不斷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掌舵企業。

  實際上,學習也是這個知識分子家庭傳承下來的良好習慣。「我的母親是個鄉村教師,她平生總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尋找樂趣,她也一直在學習,直到去世。」

   劉永好認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別人打高爾夫的時間用來學習」,而無論與人談話還是接受採訪,他都可能因為對方一句話很有道理而掏出隨身帶的筆和本子 立刻記錄下來。「肯學習其實是我們整個家族的一個共性,無論到哪裡去,坐飛機、坐車,只要有閒暇時間,我們幾乎都是在讀書看報,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拿三個小 時左右的時間去看書學習。」

  現在,學習也是劉永好要求女兒劉暢的一條「家規」。

  「過去家裡很窮,所以我們肯拼肯吃苦,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新一代年輕人有著更優越和富裕的生活,但他們也面臨著一個更加現代化和知識國際化的社會,他們的空間其實更大,不過要想成功,首先要學好本領。」

  1996 年,劉永好送女兒劉暢前往美國求學,2002年,22歲獲得MBA學位的劉暢回國一露面就已經是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然而,劉永好立下規矩,十 年之內不允許女兒在媒體面前曝光。如此用心良苦的低調處理,其實劉永好只是為了讓女兒能有一個寬鬆的環境繼續學習。

  「我希望將來她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但現在她首要做的還是不斷去學習、積累,這是我對她的要求。」劉永好心裡非常清楚的是,劉暢現在還不可能承擔得起操控全局的壓力,但傳承家族肯學習的傳統必然能使女兒終有一天挑起大梁。

第六條:為人正直

  人物:柳傳志

  柳傳志說:「我的孩子不管做什麼,只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

  「教導子女時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使現在他們長大了,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為真正重要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李嘉誠教育子女的一條根本原則。

  有一次,香港刮颱風,李家門前的大樹被颳倒,為了鋸斷大樹,兩個菲律賓工人頂風冒雨,全身濕透。李嘉誠見到此景,要兒子馬上起床換上游泳褲去幫忙,他這麼做正是要兩個兒子懂得,職業不分貴賤,要學會尊重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

   柳傳志是中國企業界教父級人物,影響他最大的同樣是他的父親。在2003年父親的葬禮上,柳傳志講了這麼一件事情。在他17歲那年,突然面臨嚴峻的考驗, 父親和母親對他只說了一句話,「我的孩子不管做什麼,只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正是這麼一句話,指導柳傳志好好走過了40年的路程。

人物:昝聖達

  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聖達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農村家庭,在家裡六個兄弟姐妹中他最小。家裡雖窮,但父母都讓子女上學,這在當時的農村是不多見的,他的很多鄰居都讓孩子輟學在家,為了多掙些工分,養家餬口。但昝家要求六個兄弟姐妹必須讀書。

  除了給自己受教育機會之外,昝聖達最感激父母的還是教會了他如何做人,其中孝順是做人之根本。

  昝聖達的爺爺奶奶很早就去世了,外公成了父母最親的人,有時候外公來到家裡時,兄弟姐妹、父母有好東西都給外公吃。那時候昝聖達還非常小,但也知道家裡的環境,從來不在父母面前撒嬌。


   教育自己的孩子,昝聖達並不刻意地說給他們聽,昝聖達小時候,父母對待外公的親情他看在眼裡了,現在他也要用自己的行為教導孩子。在昝聖達眼裡,孝順的概 念不光是給老人錢花,而是多陪著聊聊天,給老人做頓飯。對待年紀大的人,要發自內心表示尊重。他的這些做法已經收到成效,他的孩子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 很尊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v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