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谁拥有美联储?谁在"妖魔化"黄金?这些充满悬疑色彩的问题引发了读者对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通俗读物---《货币战争》的关注。
   一夜之间,该书的作者宋鸿兵被当成中国金融安全的救赎,央行、银监会轮番"召见",各大媒体纷纷把目前中国经济领域棘手的问题统统甩给了这位没有经济学 专业背景的作者。就在记者采访的三个多小时里,还不时有基金公司、有经济背景的高校打来电话,希望宋鸿兵能到场作讲座,可见宋鸿兵一时间在金融领域的炙手 可热。
  书评人"苦行僧"的三大质疑
  (1)是译不是著:这本书不是"作者"的著作,甚至连编著都谈不上,只能说是译著。除了最后几 章的中国对策,其余内容大部分原封不动译自The Unseen Head(Publius Press出版社,1985年1月,作者A. Ralph Epperson),"作者"有剽窃之嫌。
  (2)误导读者:本书大部分的观点和依据来源于Conspiracy Encyclopedia:The Encyclopedia of Conspiracy Theories(Thom Burnett编,Chamberlain Bros出版社,2005年10月),即使在其发源地的西方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阴谋论的观点,所有的阴谋论观点都只是猜测。我认为"作者"有必要向读者指 出这点,"作者"本人可以对此深信不疑,但不能误导读者,阴谋论毕竟没有被证实,读者也应该有权利获知这一点。而此书的口吻言之凿凿,这最起码是不严肃 的。
  (3)错误百出:书中的很多人物对话没有引述,天知道"作者"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断,随便举一例,"作者"在第一章列 出了计算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财富的方法,任何一个有逻辑分析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漏洞百出的。另外,作者全书指责罗斯柴尔德家族有失偏 颇。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没有在18、19世纪的风光了,在法国,它的生意被国有化;在美国,它的生意规模实在太小;在新兴市场,比如中国,基本是零,只有 一些小规模的顾问业务。只有在英国,它还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有可能是表面现象,我毕竟不是家族成员。但"作者"的指责显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即便有,也不 可能被局外人所知。
  9月13日,记者在中信出版社的三层会议室里见到了这位印象中应该是"柯南道尔"似的人物宋鸿兵,但实际上,宋鸿兵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年轻学者,见面时,他还背着一个学生式的双肩包。
  缘何引发央行和证监会的高度关注?
  为什么一本普通财经通俗读物会引发监管层的关注?中信出版社企划经理周百平告诉记者:"是我们把书寄到了各个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一种营销方式。"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让我们出乎意料了,这本书引起了央行、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关注。"周百平说。
  记者反复翻看《货币战争》这本书,在"谋万世者"这篇中找到了答案。这些被宋鸿兵指出的一次次制造危机的"黑手",可能正在伸向金融开放过程中的中国。
  "2006年年底,中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国际银行家早已磨刀霍霍,一场不见硝烟的货币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
  "国际银行家即将深入中国金融腹地,中国已无险可守。当人们谈论外资银行进入时,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只是外资银行与内地银行争夺居民储蓄大饼,其实更危险的是,外资银行通过向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将直接介入中国的货币发行领域。"《货币战争》这样讲述。
   宋鸿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已有超过1200亿美元的热钱通过贸易、直接投资、地下钱庄等多个渠道进入中国。这些热钱的背后有没有人统一协调,到 底是何意图,这是判断货币战争发动攻击的时机和手段的关键。可能有幕后黑手在筹划如何攻击人民币,等着"剪羊毛",然后从两个方向赚钱。
  "现在人民币正在持续升值,我们是否正面临着国际银行外部攻击危险?"记者问。
  "苍蝇从来都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人民币持续对美元升值,将导致热钱大量进入,那就加剧了内部风险,从而造成外部打击的可能性。只有保持缓慢的增长才对热钱有很大的驱逐效应,从而为政策调整提供时间和空间。"宋鸿兵说。
  "此外,中国外汇储备中持有美元资产比例过高也是比较大的内部风险,如果美元本身发生问题,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缩水将比较严重,而增加白银和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将有效降低这一风险。"
  耸人听闻的细节引发强烈争议
  美联储竟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希特勒是华尔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对象?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国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无论读者的学术背景如何,《货币战争》都会让你在不断颠覆自己历史观的过程中一口气读完,让你急于想知道能解决这一切疑问的"达·芬奇密码"。但也正是由于书中耸人听闻的讲述内容,引发了网友关于这本书内容真实性的争议。
   "书中的很多人物对话没有引述,天知道'作者'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断,随便举一例,第一章列出了计算罗斯柴尔德家族财富的方法,任何 一个有逻辑分析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漏洞百出的;此外,该书大部分的观点和依据来源于现有文献,即使在其发源地的西方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阴谋论的观点,所有 的阴谋论观点都只是猜测。"一个名为"苦行僧"的书评人如此评价。
  一位业内人士说:"这本书除了序言与第十章外, 从第一章到第九章, 都是根据现有的英语文献翻译而来。"
   "不止一个人有这种疑惑,就连银监会有关领导也问我,'你说的到底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有多少是编出来的?'其实我引用的文献已经列出来了,都是实实在 在的,没有半点自由发挥的余地。文献如何记载的我就如何写。书上不是都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记载吗,可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媒体的问题。实际上西方的媒 体都被大财团控制着,都是商业化运作。在有的媒体中,国际银行家的股份高达50%甚至80%,一旦控制了这些媒体,媒体人说话就得注意了,有些话就是禁 区。"宋鸿兵说。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宋鸿兵向记者提到的自我介绍中,主修的专业为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辅修的专业中有与经济相关的科目,确实与学者眼中应有的扎实经济学功底相差甚远。
  对于写这本书的初衷,宋鸿兵也表示,《货币战争》的雏形是来自和网友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争论,开始时仅仅是写博客,在不断的求证过程中,才有了这本书。
  "家庭资产的3%-5%应该用来购买黄金白银"
  "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货币战争》也为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金融安全敲响了警钟,这可能也是这本书畅销的一个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老百姓都有了储蓄,如果把钱存到银行,慢慢会发现利息没涨多少,物价却涨得很快,显然把钱存到银行里并不能抵御通货膨胀,但投资基金、股市、房市风险更大。这也是普通老百姓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投资困境。
  "现在不仅中国,全球都面临这个情况。那么在股市、债市、房地产泡沫化严重的情况下,还有没有价格洼地?有没有被严重低估的资产?有,这就是白银、黄金。"宋鸿兵说。
   "现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浙江和江苏有一群私人大款有几十亿资金,他们很担心这些钱会贬值,想找个避险的地方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没看我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开始买黄金了,只不过没有理论数据。看过书之后,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现在他们跟我说想买几百公斤的黄金。我觉得,民营企业 家商业的本能使他们对市场的感觉相当准,我会动员更多民营资本,大量吃进黄金。"宋鸿兵告诉记者。
  宋鸿兵认为,个人投资者可以拿出3%-5 %的家庭资产购买黄金白银,这是给自己的财富上保险。"如果你现在拿的是纸币,包括美元、欧元,它们要是崩溃了怎么办?这听起来像是杞人忧天,其实完全有 可能发生。国际玩家打击美元是迟早会发生的。未来二三十年,考虑你增加财富的保险性,就不能不做对冲和风险防范,你就要购买黄金白银这些实物。如果你买纸 黄金,最后是实现不了的一种期权。如果是炒作,纸黄金没有什么问题,两者差不多。但是如果出现金融恐慌,就需要实物黄金白银。"
  新闻内存
  宋鸿兵其人
   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 近年来,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记者手记
  学术上值得推敲可作"金融野史"阅读
  尽管该书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但也引发了记者的一系列思考。通览全书,很多观点和描写似乎不无值得推敲之处。
  美联储是否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对此,花旗银行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美国的所有银行都是私有的,但美联储是整个银行集体利益的代表。目前所有的决策也都是透明的,不可能受到个人的操纵,代表的应该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其决策和作用与其是私有还是公有没有关系。
   在对宋鸿兵先生本人的采访中,他更多的是表达"金本位"的观点,希望黄金可以回到世界货币体系中,那么"金本位"的思想是否还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沈明高认为,当然,如果各国政府同意回到黄金的货币体系下,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在各国可以进行充分协调的货币政策下,现有的汇率体系是一个有效 的体系,虽然目前出现了资产泡沫和流动性过剩,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沟通透明的方式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
  此外,关于巴塞尔协议给中国银行业"出海"设立高门槛的问题,作者的观点也似乎难以让人信服。巴塞尔协议本身是国际银行界总结百年经验,规避金融业风险的一个行业标准,作者没有提供可靠的证据表明是专门为限制中国银行业而制定的。
   除了很多在学术上值得推敲的观点之外,书中的行文更多地表现为文学性的描写,比如书中关于对希特勒是华尔街银行家的"投资"对象一章的讲述,希特勒与华 尔街银行家的对话原文到底出自何处?如果不是作者身临其境,那么是作者的想象还是其他什么?鉴于诸如此类的描写贯穿全书,这一点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整本书的 严肃性。
  因此记者认为,这本书从学术角度上讲是值得推敲的,但如果当作一本"金融野史"阅读则仍不失为一本有趣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v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