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科學專業人才是否充足,是澳洲的礦業與能源產業能否發揮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

澳大利亞有「幸運國度」(Lucky Country)之稱,這絕非空洞口號,而是事實。國土面積77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100萬的澳洲,是地球上少數幾個地廣人稀、物產豐隆足以維持西方國家生活品質的地方之一。

礦業是牽動澳洲經濟成長的重要產業。礦業、能源等「自然資源部門」的外銷收入,就佔了全澳洲出口收入的40%。澳洲農業暨資源經濟局(ABARE)統計,2005、2006年之間,澳洲礦物與能源的出口所得,超過900億澳元(約台幣2兆6000億元)。

這個局面能維持多久?澳洲官方研究機構「澳洲地質科學」(Geoscience Australia)執行長威廉斯(Neil Williams)說,澳洲礦業的長遠發展,要靠「有效的探勘採掘」,而礦產探勘行動需要先進的地質科學知識與整合研究,才能壓低尋找礦藏目標時的風險。

經濟要素

澳洲是全球最大的煤礦出口國,將75%的煤礦出口到海外,其出口量約佔國際煤礦交易量35%。沒有出口的煤礦則產生了澳洲境內85%的電力,煤礦的經濟地位不言可喻。

專門雇用地質工程師與地質學家的「採掘工業」(extractive industry),是澳洲聯邦政府與各省政府稅收與開採權利金的重要來源。礦業公司使用公路、港口與鐵道時繳交的過路費,對於這些交通設施的維持發展有直接貢獻,而澳洲許多鄉間城鎮,幾乎完全是為了開發礦業而存在。

問題是,澳洲人本身對於與礦產鑽探密切相關的地質科學,瞭解卻很有限。

近年澳洲地質科學界的學者專家不斷發出警告:澳洲大學無法訓練出足夠的地質工程師以滿足業界需求。這兩年的發展更令人憂心,就連澳洲大學裡的學術型地質科學家,也越來越少。

攻讀地質科學的大學生減少,使許多大學的地質科系被迫縮編裁併,甚至停辦。有人說,這傷害了澳洲大學中地球科學知識教學與專業經驗傳承的多樣性。

昆士蘭科技大學自然資源科學學院的學者魏伯(Gregory Webb)直言,地質科學的價值,除了經濟,更有環保、永續發展,以及氣候變遷的層面。地質科學家蒐集分析的地質資料,讓人類更瞭解氣候變遷,因此地質科學家是研究氣候變遷的絕佳人才。過去數百萬年氣候變化的紀錄,都儲藏在湖泊與深海沈積物中,地質學家可透過研究洞穴石柱與取自冰河的冰蕊(冰雪結晶樣本)來瞭解氣候對未來環境的可能影響。

多元學科

採礦只是地質科學的一小部份。地質科學是非常豐富的學科,涵蓋水文學(牽涉水資源供應與品質)、集水區與水道管理、礦區改造、危害分析(包括地震、海嘯與洪災),還牽涉營建工程、土壤保持、內陸鹽度、海岸沖蝕等各種分析。

但是在澳洲,地質學人力資源已面臨老化危機。澳洲地質科學專業人才的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他們退休之後,礦業與能源公司要去何處找人才?

澳 洲礦業組織「澳洲礦物委員會」(Minerals Council of Australia)說,未來十年,澳洲礦業至少需要7,600位新的地質學家與地質工程師,這個人數尚不包含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只是儘管澳洲地質科學系畢業生的工作機會很多,薪資也很優渥(年薪從55,000澳元到100,000澳元,換算台幣約160萬到290萬元),專攻地質科學的澳洲學生仍然很少。

這與學校財務結構有關。過去十到十五年以來,澳洲大學科系的經費來源,多半與入學人數直接相關,學生越多,經費補助越多。因此,近年大學經營系所的態度越來越偏重市場導向,以多數高中畢業生的職業選擇為依歸。

教學成本較高、註冊學生較少的科系,注定是「賠錢系」。這使澳洲大學的地質科學教席減少,相關的科系合併,甚至整個系關門。過去十年來,至少有十個大學的地質科學系受到整併風潮影響,諸如坎培拉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曾有全澳洲規模最大的地質系)、雪梨科技大學等等。

地質科系接連關門是一種惡性循環,先造成許多地質學家煩惱飯碗難保,又形成難以維持教學研究品質的學術環境,更使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不願選擇地質科系。

十年來,澳洲大學的地質科學畢業生人數少了一半,教師人數同時下滑,傷害了地質學位課程的完整度與深度。

1990年,澳洲還有28個大學地質科學系,現在只剩下五個。比較近的例子,是去年昆士蘭省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旗下全澳洲最後一個獨立運作的地球科學院,也與其他科系合併成「地球與環境科學院」。

為何短缺?

追究現狀,澳洲礦業與能源產業職缺多、薪資高,卻無法吸引高中生選擇地質科學系,其實有三大因素。

首先,由於澳洲礦業發展與全球經濟景氣循環有密切關係,1990年代晚期礦業暫時衰退,許多專業人才轉往其他產業另謀生路。人力需求劇烈變動,曾使澳洲人對於投身礦業裹足不前。據估計,1996年以來,澳洲有3,000位受過訓練、有實務經驗的地質科學專業人才轉換產業,約佔全體的一半。澳洲地質科學會說,假設這些地質學專業人才每人都有十年工作經驗,「澳洲就少了三萬年的地質知識與相關經驗」。

其次,是環保意識升高,使澳洲民眾對礦業與能源產業有了負面觀感。許多人漸漸忘記他們賴以生活的材料與礦物息息相關,包括水泥、陶土、金屬、玻璃與源自石油的塑膠。

第三,是學校教育。澳洲中學的地質科學教學內容貧乏,許多澳洲學生對地質科學認識不足。學者說,澳洲中學若不是只有聊備一格的地質科學課程,就是把地質科學與其他科學混在一起。許多高中學生不知道大學有地質學系,更不瞭解修讀地質科學之後的職涯發展。

就是現在

上述問題並非無解。魏伯說,景氣循環對礦業人力需求的影響已經變小。目前即將屆齡退休的地質專業人才很多,年輕一代充滿發展機會。同時,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提供對環保有興趣的地質系畢業生許多工作空間。

昆士蘭科技大學的魏伯在〈地質科學家短缺妨礙礦業成長〉一文強調,在澳洲,地質科學工作是充滿挑戰而且薪酬優厚的職業,非常適合熱愛戶外活動的人。況且,每個人都以地球為家,深入瞭解地球如何運作,有益無害。校方與政府有關單位應該更積極介紹地質科學給學生。

澳洲地質科學會的建議更具體:澳洲大學應設計強調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程式」或「單元式」地質科學課程。不同大學的地質科學系,應按照教員的學術專長與學校所在地的地質環境設計教學內容,分別發展海岸地質學、工程地質學與經濟地質學等領域。同時,各大學的地質系也應加強合作交流。

魏伯說,澳洲每一年都需要「數量不太多但素質極高」的地質專業人才,澳洲礦業應更支持澳洲大學的地質科學系。隨著礦產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礦業公司營收屢創佳績,現在正是產業界支援澳洲各個大學,協助大學訓練更多專業人才的時候。

蒙納許大學教授、澳洲地殼研究中心主任凱斯(Ray Cas)很樂觀。他說,澳洲這一陣子礦產與能源出口的榮景,預料還會持續下去,因為中國與印度的礦產與能源需求很高。(知識通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v19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